首页
>新闻资讯>文化园地
比精彩更重要的是真实
  近年来,“正午故事”、“人间”、“谷雨影像”、“真实故事计划”多个非虚构写作平台春笋般涌现,2019年非虚构写作大赛再度来袭……这一系列的迹象揭示非虚构写作拥有着直击人心底的力量,一个个人和读者最在乎的故事,打动更多人的心,更是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
  所谓非虚构文学,广义上说是指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它与“纪实文学”有着类同属性,需要以“事实”“亲历”为写作背景,同时需秉承“诚实原则”为基础进行写作。不难发现,这些特性,与新闻写作中的调查新闻、解析性报道、特稿写作有着很大类同。
  故事与真实
  非虚构强调“真实”“亲历”,就像是影视作品里的“纪录片”,然而纪录片并不是将真实素材进行拼凑,同样是要遵循讲故事法则。正如普利策特写报道奖获得者莱恩·德格雷戈所说:我们睁开眼睛,竖起耳朵,不再势利,见识到以前我们没听全的事,凭诚实的好奇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这时故事涌现了。
  强调真实,就要不畏距离,深入采访一线并写出真实故事的作品。部分新闻作品常常存在一个问题,材料多,故事少;信息量大,能记住的少,华丽词汇多,有温度的少。新闻写作是一门讲故事的学问,在提笔前,你需要思考从哪些方面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再不妨试着向别人口述你的故事,聊你的观察,你的所见所闻,根据别人的回应,来确定哪个地方能吸引别人,哪些地方可以再挖掘一下,或是从回应里看到之前没有发现的视角,别人的回应也在无形之中让你的故事更客观更全面,成为故事中看不见的“冰山下面的部分”。
  再好的作品也不可能达到极致的完美。但是通过寻觅背后的故事写出来的,走进事实,融入感情写出来的必定是一篇有温度的故事。
  舆论与责任
  新闻始终存在对舆论的敏感性,作者就需要考虑不同读者的感受并写出有真实感的作品。曾经新婚之夜抄党章的新闻报道在网络传播沸沸扬扬,有肯定也有质疑的声音。读者的思维方式、立场和观察角度和我们是不同的,作者不加思考导致新闻失实,难免会引发负面舆论。真实的折射下,就需要作者的责任感。一篇新闻报道的诞生,伴随着的还有一份责任,是不能单凭个人情感一触即发的。
  在“亲历”的过程中,在“舆论”的监督下,作者需要实时开启自己的所有感官,视、听、味、嗅、触,都需要进行采集、整理。因为,有效细节的呈现和诚实原则在新闻文本中的现实意义高于一切。有效的细节是故事真实性及代入感的关键,而真实的细节就来自于触及感官的多角度多维度描写。每一份作品关乎着企业形象,我们需要保持责任感,写出有温度,有情感,有质量,有素养的作品,真真实实的提升品牌推介能力。
  距离与创作
  “中国从来都不缺少优秀的文人和创作元素。但这当中的大多数人,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斗心上。用在了相互妒忌和排挤上。浮躁、逐利的权宜之计生存模式充斥着整个社会。”中国第一批非虚构文学写作教育项目发起人纪旭光的这段话比较尖锐,但是却又从另一面说明非虚构文学创作是没有距离感,没有天生的写作大师。
  每个人内心都有记录当下、记录生活的内在诉求。这些记录历程包括日记本、QQ空间日志、博客,一段段精心编辑过的微博、微信朋友圈或是抖音视频等。无论你是学界泰斗或者只是一个终日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农民,在非虚构文学创作面前,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愿意,从拿起笔来这一刻开始,记录和呈现一切现实元素。你不再只是一个历史的参与者,你还是记录者。
  写作的本质仍是记录。身处一线的劳动者是接触最多鲜活素材、最多丰满人物的人。因此,有些老生常谈的“深入一线”、“镜头对准一线”并非一句虚晃的口号。当这些身处一线、身处素材海洋中的记录者抛开了创作的距离感后,就会生产出更多从“真实土壤”里长出来的优秀作品。
  作为企业宣传工作者,有责任、有使命去用“脚力”丈量、用“眼力”观察、用“脑力”辨析、用“笔力”传递温暖。作为企业的一员,也都有责任、有使命去记录当下,因为记录当下,就是记录企业的发展足迹,也是记录我们伟大的时代。我想,这所有的记录,非虚构的真实必定让人看到生活的光亮。(昌泰公司 胡盛英)